繁體版 | English

提升大坝安全能力要下好“先手棋”铸牢“科技盾”

  现代人类社会,水库大坝作为水源调控、防洪安全、清洁能源供给和补水灌溉的关键基础设施,已被各个国家充分利用。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各国水库大坝建设正呈现强劲势头,库容比不断提升,有力支撑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这清晰表明,水库大坝建设正越来越成为支撑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的共同选择,其建设与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

  目前,中国已建成水库大坝约9.5万座,总库容约1万亿立方米,大坝类型、大坝数量、高坝数量、水力发电装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坝工建设技术迈入世界领先行列。

  水库大坝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挥其防洪减灾、供水保障、能源供应、生态改善等多重综合效益。然而,这些巨大效益的稳定释放,其前提和基石在于水库大坝自身的安全可靠运行。

  安全就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效益。保障工程结构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必须依靠大坝自身高水平的本质安全和高效率的运行管理能力。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极端事件趋多趋强的新形势,以及水库下游区域日益城市化、人口资产高度聚集的现实,不断提升大坝安全能力,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关乎发展全局和人民福祉的政治责任。

  水库大坝安全是我国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底线,更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命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水库大坝建设运行管理面临理念重塑、技术变革、模式再造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为此,守护水库大坝安全,必须采取系统性、根本性举措,筑牢水库大坝安全的“铜墙铁壁”。

  守护水库大坝安全,要下好风险防控“先手棋”。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是防范风险的“耳目”和“大脑”,考虑到近年来极端强降雨事件频发、极端洪水事件增多,更需加强基于全流域的防洪调度,将流域内具有水文、水力联系的水库以及相关工程设施进行统一的防洪协同调度,并补充完善必要的库区雨水情监测站网,拓展“天空地”采集手段和遥感等现代技术应用,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才能使洪水来临时,整个流域的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守护水库大坝安全,要点燃科技创新“新引擎”。科技是核心竞争力,采用自动化、智能化以及普惠性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正是提升水库大坝安全能力的最强引擎。要加强对大坝安全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深度融合,利用大坝安全数据库和案例库训练智能模型,实现安全评价全面智能化应用,可让水库大坝隐患智能识别、状态实时评估、风险精准预警、调度优化决策。

  守护水库大坝安全,要筑牢应急处置“防火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是基础,需对重点水库大坝开展全面、深入的安全风险评估,制定详实可行的应急响应预案。同时,全面提升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包括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研发储备先进抢险装备以及建设高效协同的应急指挥平台,确保关键时刻队伍拉得出、顶得上,在极端灾害来袭时,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险情、化解危机,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重要设施安全。

  江河安澜,系于大坝;大国重器,重在守护。我们必须以“不容有失”的政治担当,将水库大坝安全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安澜长存。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7日